师资队伍

师德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师德建设 -> 正文

【奏响“四有”好老师主旋律】音乐学院易慧: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

日期: 2024-03-27   编辑: 吴颖媛   核稿:王岩 终审: 蔡成梅 点击数:

她始终坚持锐意改革创新,执着追求高水平高质量教学;她始终坚持用心知心暖心,砥砺莘莘学子成人成才之志;她始终坚持扎根地域文化,潜心做勇攀高峰的科研人。“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必须要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我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就是能够看见学生们接受我的教学理念和喜爱我的教学方法,就是能够看见学生们不断成长和进步,就是能够看见安徽地域文化更好传承和弘扬。”她就是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易慧。

一、坚持改革创新,让课堂成为师生成长的舞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上好每一堂课,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教师最大的师德。”谈起教学,易慧双眸闪着光。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她承担了“歌曲写作”“曲式分析”“基础复调”“小型乐队编配法”等课程教学。入职3年以来,她就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不断锤炼、磨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梳理教学难点、精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持续打造高质量“精品课堂”。紧跟时代步伐,聚焦学生需求,不断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积极“以赛促教”。教学比赛6次获奖,其中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1次,三等奖2次;主持、参与各类教研项目3项;被评为“课程思政教学能手”、“课程思政示范课例”;连续三年教学质量考核均为优秀。一串串沉甸甸的教学荣誉背后,是易慧对于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坚守,是一名青年教师向党组织交出的答卷。

她所教的课程都属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如何激发学生们音乐写作的兴趣”是她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歌曲写作》是音乐学专业唯一的写作类课程。学生们说:“在没有上这门课之前,从来没想过还能写作歌曲”,“老师上课认真、投入、严谨、一丝不苟,时常激情满满,时而又如沐春风,为了我们写作的歌曲能够搬上舞台,总是细心的为我们修改歌曲。”每学期《歌曲写作》课程汇报音乐会都是学生们最期待的。易慧利用业余时间耐心细致的给学生修改作品,进行舞台排练,结合师范生技能自弹自唱,将学生们写作的歌曲搬上舞台。学生们通过自创、自弹、自唱,综合实践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二、坚持真情关爱,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

“我觉得易老师就像知心大姐姐,当我们遇到学习、生活、考研和就业等方面的困惑,都喜欢向她请教,听听她的意见。”“易老师上课时是严厉的,但在课堂之外,她又是和蔼可亲的,非常关心我们的身心健康。”在入职合肥师范学院之前,易慧有近3年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经历,有着丰富的学生工作实践经验,做学生的知心人、暖心人、引路人是她一直秉持的育人信念。

用心立德树人,则立德树人有道;用情春风化雨,则春风化雨无声。面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她总是满腔热情、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给出相应的建议。对于学生来说,她既是良师,更是益友。她还十分关注学生们的多元化发展,鼓励并指导他们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艺术比赛,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和提升能力。在学生备考研究生、就业等关键时刻,她总是给予真诚的勉励和建设性的意见。

三、坚持深研细作,让科研助力地域文化的传播

易慧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内容是中国民族器乐,并先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庐剧作曲人才培养项目》《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项目》,自此与安徽地域文化结缘。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积淀丰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庐剧是安徽本土重要的地方戏曲之一,2006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慧说:“地方戏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类记忆,传承地方戏曲应当注重剧本、唱腔、锣鼓等记忆的留存和保护。弘扬地方戏曲需要众多文艺工作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为根本,立足于当下、放眼于未来,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中不断创新。”

在合肥师范学院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她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庐剧作为重点研究领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到各地庐剧团实地调研,与庐剧作曲家研讨交流,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和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项目等5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作曲理论体系研究》。撰写并发表相关论文7篇,《地方戏曲的记忆——以安徽庐剧为例》获安徽社会科学界第十七届学术年会二等奖。2022年荣获“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青年英才称号。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我从未动摇过对音乐和教学的热爱。”易慧这样说道。正是因为这份热爱,让她用一颗充满爱、充满力量、充满热诚的心,灌溉着每一位莘莘学子。(音乐学院: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