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行知讲堂】合肥师范学院罗可曼教授《对于艺术的思考》主题讲座开讲

日期: 2025-10-14   编辑: 吴颖媛   核稿:李劲松 终审: 蔡成梅 点击数:

为庆祝合肥师范学院建校70周年,音乐学院举行了系列庆祝活动。2025年10月12日上午,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原院长、安徽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罗可曼在行知楼1602带来了一场题为《对于艺术的思考》的主题讲座。音乐学院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出席了本次讲座。

罗可曼长期从事音乐学与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曲家指挥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其深厚的学术积淀让这场讲座兼具理论深度与艺术温度。

讲座伊始,罗可曼以“什么是艺术”这一经典命题切入,通过“画家野外写生被农民追问”的生动案例,引发听众对艺术本质的思考。他指出,艺术是一个多元且动态的概念,以音乐为例,它是人类将自身情思抽象概括并以独特方式呈现的过程,是语言和文字之外的“第三语态”,蕴含表层与深层意象的双重维度。

基于对艺术多元性的阐释,罗可曼进一步提醒,“艺术不能只停留在‘好看’或‘好听’”。他认为,装饰艺术与流行音乐若仅提供感官刺激,便难以承受时间检验;真正的艺术形式是“心灵的对应物”,线条、色彩、乐音与动作共同构成一套“日常语言之外的表达系统”,将创作者丰沛的情感与观念传递给受众群体,并激发共情与再创造。

在探讨艺术情感传达的过程中,罗可曼自然延伸至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他援引康德“艺术是没有目的的快乐”名言,指出艺术并非道德说教,却在潜移默化中搭建“心之桥”。无论是戏剧、电影、小说,还是山水画、奏鸣曲,都可能隐含热爱自然、社会、生活等道德态度,是情感对象化的生动体现,正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梵高《星夜》等优秀作品,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情感共鸣的“通用语言”。

讲座结语中,罗可曼总结道:“什么是艺术”的答案随时代、文化、个人视角不断演变,艺术是心灵与世界的对话、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核心特征。他鼓励老师和同学以开放心态参与“何谓艺术”的永恒对话,在被艺术作品震撼、困惑或感动时,便是在探索艺术的深层价值。

在讲座最后,音乐学院院长李劲松对罗可曼的讲座进行了点评,他说,罗可曼从四个维度解读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设计,艺术批评,为高校音乐学院教师和学生如何准确理解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本场讲座展现了罗可曼跨学科的宽阔视野和独立的批评精神,让大家在音乐与美术、音乐与建筑、音乐与科技、音乐与数字技术的多重碰撞中深刻领会艺术的传统魅力和现代活力。

本次讲座为师生搭建了深入理解艺术本质、美学价值与情感表达的学术平台,引发了大家对艺术多元维度的深入思考。(文字:陈梦雅/摄影:陈梦雅)